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经历百年沉浮 屈臣氏遇上了“老年”危机

2017-06-23 11:39:08 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骨感知识库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随着美妆电商发展,线上化妆品成为销售热潮,像屈臣氏、百货商店这类化妆品专营店的线下渠道被占据,化妆品零售门市的消费热潮逐渐降低,屈臣氏的销量也受这一环境影响出现销量下滑的趋势。

中华PE:

 1828 年 (清·道光 8 年) ,鸦片战争还没开始,大清朝还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瑞典化学家发现了 90 号元素钍,德国化学家合成了尿素,这些大清朝的臣民都不知道,他们只知道这一年广东鹤山有个人创办了王老吉。

  同年,广州新开了一家澳门诊所的分店叫“广州大药房”。谁承想一个处处受清朝外贸规矩限制的一个小药房,能发展近两个世纪成为业务遍布 24 个国家,全国超过 2000 间门市,以保健美容为主的屈臣氏集团

  如今的屈臣氏,在经历了百年的起起伏伏之后,就像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面临着线上销售渠道被瓜分,线下渠道被挤压,客源不断减少的窘境。那么,历经两个世纪的屈臣氏,能否抗过这场老年危机,重回当年日升月恒的景象?

  屈臣氏的“老年”危机:门市增加业绩却下滑

  从 19 世纪的一个小药房,发展到全球首屈一指的化妆品巨擘,屈臣氏一直走在企业营运的前沿。目前,屈臣氏正依靠新店扩张的模式实现业绩成长。可惜事与愿违,屈臣氏的门市成长不但没有提升集团业绩,反而使得集团营收利润下滑。

  早在 2005 年屈臣氏就已经有上百家门店,到了 2014 年更是突破至 2000 家。按照屈臣氏的布局,预计在 2017 年将会增至 3000 家,覆盖全国 520 个城市。如此看来,门市扩张已经成为屈臣氏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主要营运策略。

  屈臣氏实行门市扩张的策略,不仅“局限”于中国市场,2015 年屈臣氏在全球总门市就已经超过 1 万 2400 家,比 2014 年门市数量成长 8%。根据 2015 年财报显示屈臣氏集团全年营收总额达到 1519 亿港元 (折合人民币约 1266.8 亿元) ,占长江和记实业集团总收入的 38%,贡献了集团 20% 的税前利润,达到 123 亿 2800 万港元 (约人民币 102.8 亿元) 。

  从全球市场的角度分析,屈臣氏门市扩张还是有助于集团利润成长,但这招在中国市场却不奏效。虽然 2016 年屈臣氏在中国的增加了 400 多家门市,比 2015 年成长 18%,但平均门市单产约 729 万元,与 2016 年相比下滑 10.1%,下滑比例几乎是 2015 年的 2 倍。

  如今,屈臣氏的成长放缓已经持续 3 年。从 2013 年到 2016 年,屈臣氏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业绩成长幅度从 23%、14% 到 9% 又跌到 -3.82%。按照这种负成长的趋势,2017 年门市增加至 3000 间,增幅跌出新高也不是没有可能。

  由此可见,屈臣氏正处在一个门市不断扩张,但平均门市业绩却不断下降的窘迫状态。盈利成长趋势减缓,集团利润被摊薄,开店需要的资本支撑成为集团经济压力,这些都是屈臣氏亟待解决的问题。

  美妆电商冲击,供应链系统僵硬成屈臣氏衰落主因

  业绩不断下滑,屈臣氏的发展变得步履蹒跚。一个集团从辉煌走向衰落都是由多重因素导致,屈臣氏也不例外,但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随着美妆电商发展,线上化妆品成为销售热潮,像屈臣氏、百货商店这类化妆品专营店的线下渠道被占据,化妆品零售门市的消费热潮逐渐降低,屈臣氏的销量也受这一环境影响出现销量下滑的趋势。

  2015 年,屈臣氏就出现了三四线城市高阶客源被欧美品牌线上渠道瓜分的情况。据调查,天猫美妆在美妆电商占据 69.8%,而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在天猫购买欧美高阶品牌的占比已经达到 30% 左右。

  美妆电商来势汹汹,屈臣氏并没有……

关键词:危机屈臣氏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