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财务报表粉饰成“潮流”谈谈它的现状与未来

2017-06-27 09:25:41 作者: 来源:投资潮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上市公司似乎出现了让人担忧的新“潮流”:越来越多的公司为了让业绩更好看,通过自我操作财务,在资产负债表上“无中生有”。

25日,中国财富传媒集团中国财富研究院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发布2017年春季《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评估报告》。报告指出,2017年是近10年中,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状况表现最糟糕的一年,总体财务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近半数公司有财务报表粉饰嫌疑。

房地产成粉饰“重灾区”

通过Themis纯定量异常值评级分析看,在2017年进行财务安全评级的2629家样本中,有1139家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报表粉饰嫌疑,占全部样本上市公司的43.32%。

从行业情况看,在138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中,有98家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报表粉饰嫌疑,行业占比达71.01%,成为财务报表粉饰“重灾区”;其次是家用电器行业,56家上市公司中存在粉饰嫌疑上市公司34家,行业占比60.71%;

最后是休闲服务行业,34家上市公司中存在粉饰嫌疑20家,行业占比58.82%。

而存在财务报表粉饰嫌疑、同时又存在财务风险的上市公司(低于CCC级、40分)数量为446家,占所有存在财务风险上市公司总数的39.16%。

报告还显示,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粉饰最严重的会计科目是应付科目,本科目存在应付账款藏匿的粉饰嫌疑公司占所有存在粉饰嫌疑公司的87.80%;其次是销售成本科目,粉饰嫌疑占比12.12%;存在报表粉饰或非正常现象公司占比排第三,为10.97%。

众公司因何粉饰财报?

上市公司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市场经济发展趋使。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不具备生存能力的上市公司为了不被市场淘汰而造假。尤其像房地产这样的特殊行业,受房价、地域等情况影响明显。在今年房地产市场热度逐渐下降的背景下,政策监管不断趋严,大部分房企销售业绩环比下降。因为这一原因,房地产财务报表粉饰嫌疑占比相对严重。

2. 领导意识使会计没有选择。资料显示,在处理会计业务的过程中,当会计人员的意见与单位负责人的意见产生分歧时,21.86%的会计人员认为应按领导的意见办;61.2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作为“技术处理”以便按领导的意见办。对于当前普遍存在的财务报表粉饰现象,会计人员被迫操作的占44.7%,配合单位负责人作假的占26.8%。

3. 融资筹资压力。当企业有融资的需求,却没有良好财务状况支持时,有的公司便选择利用粉饰财务报表这一手段来达到目的。

4. 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而粉饰会计报表。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一般不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缺乏资信的企业。然而,资金又是市场竞争取胜的四要素(产品质量、资金实力、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之一。在我国,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缺局面。因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难免要对其会计报表修饰打扮一番。

5. 为了发行股票而粉饰会计报表。股票发行分为首次发行(IPO)和后续发行(配股)。在IPO情况下,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要比较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此外,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也与盈利能力有关。为了多募集资金,塑造优良业绩的形象,企业在设计股改方案时往往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

粉饰报表现状严峻

“粉饰”财务报表对于企业来说,虽然可以美化业绩曲线,但却给股东或者投资者提供了未必真实有效的参考数据,对于外界来说,财务报表反映出的未必就是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其实,不仅是在中国,哪怕是监管较为严格的美国,这种粉饰财报的行为也是常有之事。研究表明,从1992年开始,上市公司的实际利润就一直高于预测利润,并且从2000年开始,实际利润一直比预测高1分钱。

从我国的达尔曼、银广夏、广东科龙、红光公司、蓝田、瑞金矿业、洪良国际、绿大地到美国的环球电讯、世界通信、施乐、微软等企业人为操作财务报表的丑闻见诸报端,使公司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例如,美国的安然公司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系统化的财务造假使公司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虽然当时达尔曼粉饰财报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一行为致使投资者和债权人遭受到极为严重的损失,成为公司欺诈以及堕落的象征。

可以说,粉饰行为的存在,既危害了市场经济秩序又危害了企业自身的诚信度,也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粉饰行为不仅对上市公司有极大影响,对于投资人来说危害也极大。投资人需要避免被企业表面指标所欺骗。而财务报表的粉饰行为会误导投资者,造成投资者巨大的经济损失。从经济市场角度出发,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会掩盖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增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误导国家对目前经济的判断。

写在最后

监管层对粉饰财报的上市公司处罚力度不可谓不严,此前,证监会明确表示,在检查中发现存在严重执业质量问题的,将转由相关监管部门依法处理;发现财务造假、利润操纵等明确线索的,将转由稽查部门做进一步调查;涉嫌犯罪的,将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发行人不配合中介机构实施核查,提供虚假财务资料的,一经初步查实,将依法移送立案稽查。

但总有一些企业和中介机构顶风作案。因此,对于监管层来说,对于粉饰财报的企业的处罚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大,才能起到以儆效尤的目的。对于企业来说,用海信董事长周厚健说过的一句话来形容是最恰当的:“粉饰数据,哪怕是丝毫,特别是高层,层层效仿,都会把企业的风气引向消亡。对企业的感情和专注,往往会导致掩盖不足。就像父母因为爱孩子,而不愿意对外人承认孩子的缺点一样,到头来,对孩子有害无益。”

 

关键词:报表现状潮流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