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三只松鼠上食品安全“黑榜”,IPO蒙上阴影

2017-08-17 09:14:54 作者: 来源:投资潮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作为“网红”的三只松鼠,每一次披露出食品质量问题,都必然会引起极大的市场“反应”。这样一来,对于同样是在冲刺上市关口被曝食品安全事件的三只松鼠来说,上市进程必然受到影响。

中华PE:

 

今日一早,三只松鼠开心果被检查出霉菌超标的新闻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也让这家食品界“网红”在靓丽业绩之外,因为食品安全这一话题成为热点。

三只松鼠上“黑榜”

日前,国家食药监公布抽检结果,“三只松鼠”开心果霉菌超标1.8倍上“黑榜”。

对此,三只松鼠在今日凌晨做出紧急回应称,霉菌超标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出厂后,因储存和运输条件下控制不当引起。三只松鼠已经致函“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坚果委员会“,对此情况进行咨询。“坚果委员会”的说明回函中指出,快递运输、销售平台仓储条件引起的检验结果不合格,食品生产方无法进行控制。

据悉,霉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真菌,其超标原因可能是加工用料受霉菌污染,或者是由于产品存储、运输条件控制不当引起。霉菌污染可以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

针对不合格样品,“三只松鼠”称,已在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指导下主动召回该批次在售与库存产品。在送达通知书后,芜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到“三只松鼠”就该批次产品的生产数量、出入库记录、自检报告记录、留样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取证,并对召回后的产品进行无害化销毁处理。

“三只松鼠”表示,接下来将与物流承运方再次明确车辆运输要求,加强库内储存温度湿度控制,并对出现霉菌超标表示歉意。

食品安全问题非首次

事实上,三只松鼠食品出现问题并非首次。

在2016年7月到2017年4月期间,三只松鼠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有15起诉讼尚未了结的诉讼,其中14起作为被告,1起作为原告。而14起作为被告的诉讼中,有13起纠纷围绕“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体索赔金额206万元。

2016年1月,在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实验室检测三只松鼠的钠含量与其产品标示值不符。除了钠、盐含量都被抽查出超标,坚果产品中的甜蜜素也需要多加警惕。三只松鼠奶油味瓜子甜蜜素添加量超出国标要求,而甜蜜素作为一种常用的甜味剂,是食品中常用的添加剂,但如果长期、大量食用过多的甜蜜素,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肝脏和神经系统危害。

同年5月,三只松鼠还因在食品中添加药品莲子芯、用非食品原料玫瑰果生产食品等,被芜湖市食药监部门处以5.63万元的行政罚款。

2017年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对去年“双11”网络购物商品质量测试的评价报告显示,天猫平台标称“百草味”肉干组合、唯品会平台标称“三只松鼠”盐焗腰果等4款产品钠含量均超出允许误差范围。

今年3月,三只松鼠_小美金骏眉茶叶,检测出非法添加色素柠檬黄,检测报告认定为“不合格”等新闻,都在说明,三只松鼠存在隐患。

对于上述食品安全问题,业内人士认为与三只松鼠广泛使用代工模式有关。

三只松鼠创立之初就以表示不生产零食,只做吃货们的“搬运工”。从供应商、加工厂商,到销售平台、物流快递,大多只是三只松鼠的合作伙伴。

具体的运营模式是这样的:三只松鼠开始负责产品的研发,开发完成后,三只松鼠和农户、合作社等采购源头进行对接,与核心产区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等。再由三只松鼠将采购来的农产品交给供应商进行生产,按公司要求进行中间工艺的生产加工,最后交由公司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产品筛选及分装。最后,产品生产完成,由三只松鼠在天猫、京东等线上平台进行销售。

这种模式给三只松鼠带来不少好处。让三只松鼠在短时间内规模迅速扩大,2012年创办至今五年时间,三只松鼠凭借代工模式、自建的品牌质量管控体系以及独特的互联网思维,年营收超44亿,净利润超2亿。但这种贴牌生产的模式中,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力较弱,安全隐患较高,三只松鼠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事件频频出现。

毕竟,代工的方式让产品的品质不是三只松鼠能够决定的,批次抽检也不能达到100%控制,后期运输等稍不注意也会出现问题。

此外,三只松鼠还推出松鼠小贱、松鼠小美子品牌,进入茶叶、花茶,到牙膏、眼罩、潮牌服装,再到即将推出的红酒领域,也不排除其因为多元化发展而分散企业精力,导致管理出现漏洞。

对于上述安全问题,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曾表示:在食品安全上,三只松鼠做了很大的努力,质量管理采用的是建立围绕食品安全、品质的全段数据链平台和职能化管理平台方式进行的,通过对质量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并建立倒逼改善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做好主人、物流、工厂、松鼠伙伴的连接。

但显然,直到现在,质量安全这一急需解决的隐患还是没能解决。

IPO蒙阴影

此外,再次被放到台面的安全问题,也让正在谋划上市的三只松鼠再次蒙上了一层阴影。

今年4月21日,三只松鼠在深交所发布首次公开募股说明书申报稿,拟在创业板发行不低于4000万股股票,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0%。申报稿同时显示,该公司拟利用募集资金投资包括营销网络、供应链升级、物流及分装体系升级三个项目,总金额约14.4亿元。该募股说明书一出,三只松鼠就面临不少质疑。

首先,三只松鼠有“踩线”发行的嫌疑。有据深交所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规定,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的股份需要达到股份总数的25%以上,发行后股份超过4亿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份数量占发行后股份数量的比例最低为10%。

其次,三只松鼠存在利润数据的质疑。有媒体就三只松鼠此前公布的2016年50亿的营业额咨询了电商行业专家鲁振旺,鲁振旺表示:“三只松鼠的营收也就1亿左右”,他估算的理由是,目前该领域竞争激烈,行业利润平均在2%左右。

再次,三只松鼠在运营过程中,对天猫平台的依赖性过强。在2014-2016 年度,通过天猫商城实现的销售收入分别占到公司营业收入的78.55%、75.72%和63.69%,具有较高的集中度与依赖性。

最后,还是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在发布募股说明书之初,就有媒体报道称,三只松鼠的食品安全问题会引发公众信任度危机与恐慌。有媒体还拿此前的“三株帝国”作为例子,希望三只松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三株曾是从1994年以区区30万元起家,在短短三五年内,便开创了资产达40多亿元的基业。最鼎盛时,三株在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和绝大部分地级市注册了600个子公司。但因为三株在电视广告称三株口服液“有病治病,无病保健”。 常德市患老年性尿频的退休职工77岁的陈伯顺购买10瓶三株口服液回家服用,引起三株药物高蛋白过敏症死亡。经报道,消费者听到三株吃死人的消息后,纷纷退货索赔,三株口服液及三株系列产品的销售迅速陷入瘫痪状态,庞大的“三株帝国”瞬间轰然倒下。

现在,三只松鼠在上市之际再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对其IPO影响重大。此前就有多家企业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冲刺创业板IPO被否。

如仲景大厨房股份有限公司因为没有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被否。申请文件显示,仲景大厨房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香菇食品和香辛食品配料,需要采购的物料包括香菇原料、香辛料原料和工业产品,发行人已获得的生产许可证不包括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发审委称,发行人在没有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生产前述香辛食品配料一事,请保荐代表人说明发行人是否违反了《食品安全法》。

此外,还有上海休闲食品连锁企业来伊份,因为蜜饯加工厂生产环境脏、乱,添加剂使用严重超标等现象被曝光。使其上市申请被否决,因为该事件导致销售大幅下滑而引发证监会对其业绩稳定性的担忧。当时,腾讯微博做了一项调查显示,90.26%的网友表示不会再购买来伊份的蜜饯产品。

而作为“网红”的三只松鼠,每一次披露出食品质量问题,都必然会引起极大的市场“反应”。这样一来,对于同样是在冲刺上市关口被曝食品安全事件的三只松鼠来说,上市进程必然受到影响。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