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我买网股权结构首次曝光,仍在亏损期因何急于上市?
2017-08-24 09:11:03 作者: 来源:投资潮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中粮我买网拟在香港上市,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上市时间,还是在第一时间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8月21日,中粮集团旗下中粮我买网向香港交易所(00388.HK)上载了初步招股文件,公司拟在香港主板上市,保荐人为招商证券国际及瑞信。值得注意的是,中粮我买网已经连续三年亏损,今年上半年亏损更达到了8.39亿元。
股权内容曝光
中粮我买网是一家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向直营客户销售及配送高品质食品、饮料及日用百货的平台。其电子商务平台包括主要网站、移动应用软件、在第三方平台开设的网店及新设立的在线批量销售网站。
公司有三大业务板块,分别为向直营客户作出的销售、通过经销商网络作出的销售、贸易业务所得款项,截至2017年6月底,这三个板块的收入占比分别为67.8%、2.6%和29.6%。
截至2017年6月30日,中粮我买网拥有14个自有品牌,包括悠采及初萃优级粮食及食用油产品线、安至选优质肉制品线、上质欧洲奶制品线及凌鲜优质海鲜产品线,也拥有9个品牌的独家销售权,包括丹麦Jacobsens曲奇饼干及Fan果汁饮料等。
中粮我买网的股价结构也首次曝光,招股书显示中粮集团拥有我买网40.87%股权,其余主要股东包括亚太区创投基金赛富旗下的赛富香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美国风险投资基金IDG控股的Sinowide Ventures Limited以及泰康保险旗下的TKWOMAI Investment Ltd,各自持股19.4%、15.62%与10.66%。百度也通过子公司百度(香港)持有中粮我买网2.13%股权。
烧钱无底洞
初步招股文件的发布,让人们对中粮我买网亏损状况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说,截至目前、甚至短时间内,这家生鲜电商还是一个烧钱的无底洞。
文件显示,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公司连续三年都出现亏损,分别达到6.31亿、9.78亿和8.87亿元,而在今年上半年,公司的亏损达到了8.39亿元,去年同期公司的净亏损只有5.72亿元。
根据初步招股文件详细介绍,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6个月,中粮我买网亏损同比扩大46.73%至净亏损8.84亿元。公司期内录得收入约15.81亿元,同比增长约37.4%,其中由于公司于今年3月从中粮集团收购一批从事贸易业务的附属公司,以加强海外采购能力,中粮我买网首次录得贸易收入约4.67亿元,占总收入29.6%,直营客户销售收入下跌5.87%至10.72亿元,占比由99%下跌至67.8%。
从2014财年至2017年财年上半年,公司三年半间累计净亏损达33.35亿元。且公司预计在可预见的将来,仍会因继续大量投资于配送基础设施和技术平台,在2017年与2018年继续录得净亏损。
事实上,生鲜电商亏损已经成为常态。来自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4%持平,88%亏损,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生鲜电商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也很好理解。
首先,物流成本过高。据行业人士说,生鲜电商问题的复杂在于如何保持它的鲜度,由于流程繁琐,为了保证生鲜在运送过程中不变质成本要相当高,一个订单的物流成本要50块钱,即便是成本控制比较严格的坨坨公社据说也得48块钱。与此同时,产品损耗也过大,此前经常有用户感叹,在电商网站上随便买几斤水果,都花了一百多元。还有用户说,网购的水果收货时发现已经烂了、肉制品也解冻了。这样一来,生鲜电商的成本就很大。
其次,高昂的成本下,电商平台还需要用补贴的方式换取用户。毕竟,一旦平台将产品定价提高,补贴取消了,用户却可以选择其他价格少的电商平台。这样一来,平台用户黏度消失,日后的盈利会更艰难。
再次,生鲜电商的标准难题也是生鲜电商盈利困难的关键原因。以水果为例,尤其是国产水果的极不标准化,导致用户体验的参差不齐,同一批次的水果今天买是甜的,明天买是酸的,大小、口感、品质都不稳定,这也是国产水果一直缺乏品牌的关键因素。
因此,成立8年时间的中粮我买网盈利现状仍然堪忧,也就不难理解了。
上市可能性不小
不过,虽然中粮我买网面临市场普遍的亏损问题,其能够成功上市的可能性并不小。
一方面,根据联交所上市规则,申请主板上市的公司需通过盈利测试、市值/收入/现金流量测试、市值/收入测试中的其中一项测试。
前两种标准,因为中粮我买网过去三个财政年度均未实现盈利,经营活动现金流亦皆为负值并不能通过,但通过市值/收入测试中粮我买网上市的可能性并不小。根据相关标准,申请上市公司最近一个经审计财政年度收入至少应达5亿港元,上市时市值至少达40亿港元。而中粮我买网在截至2016年底的财政年度中,收入已经达到23.21亿元。
另一方面,根据近年来媒体报道,亏损企业赴港上市的个案并不少见。早在去年年底,美图上市之时,也曾经被很多投资者质疑。该公司从2013年至上市前累计亏损超过62亿元,在上市首日就破发。不过,随着香港市场投资者越来越看重企业的发展前景,美图的股价也在不断变化,从一开始的每股8.5港元发售价,到8月22日收市时,股价已经上涨至12.96港元。
而生鲜电商行业,也已经被认为是电商行业最后的一片蓝海。根据研究机构尼尔森报告,2015年我国的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在500亿元左右,2018年有望超1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在50%左右。而在这方面有中粮集团、百度等大公司做“靠山”的我买网的发展前景也就可以预见了。
因此,中粮我买网尽管还没通过聆讯,但上市的难度并不大。
缘何“着急”上市?
那么,亏损之中的中粮我买网为什么“着急”赴港上市呢?笔者认为,这主要与目前投资人投资方向转变和市场发展环境有关。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投资方向来说,近年来,投资电商项目的正逐渐减少,投资人投资供应链物流领域的反而多了。如上文所述,生鲜电商目前亏损的厉害,导致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更加谨慎。但投资生鲜冷链和供应链建设这种虽然成本高,但不用补贴又是生鲜电商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显然更加“划算“。
从市场发展环境来说,目前生鲜市场竞争更加激烈。2016年我国生鲜电商业绩下滑、亏损加大,甚至纷纷陷入倒闭大潮。2016-2017年,共有14家生鲜电商企业宣告破产倒闭,菜管家、鲜品会、美味七七、青年菜君等知名平台都出现在了“死亡名单”中。直到目前,行业已经形成了“两超多强”的格局。
“两超”指的是阿里系与京东系,阿里系旗下有喵鲜生、汇吃、挑食、天猫超市,并且入股易果生鲜等。京东系旗下有京东超市,并且入股天天果园、永辉超市和一号店等。而多强则代表了像中粮我买网、本来生活、爱鲜蜂、每日优鲜等平台。面临诸多竞争者,中粮我买网想要更进一步,靠自身和背靠的中粮的输血能力肯定不够了。
因此,为了获得融资,进一步扩展自身业务,增加其在业内的“地位”,中粮我买网也要“着急”上市。
据中粮我买网发布的招股书显示,上市所募得资金将用于四个方面:
1.扩大海外直接采购能力,如投资拥有海外直接采购渠道的公司并寻求机会成为海外品牌在中国的独家经销商。此前,我买网就启动了“商品制胜”的战略,希望通过高品质、独特性的商品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全球供应链,扩大全球合作版图,实现自身品牌和独特品发展。
2.加强配送基础设施,包括改善冷链物流、引进更先进的仓储管理技术及提高仓库自动化水平。供应链管理是生鲜电商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生鲜电商市场年度盘点报告2016》显示,我国生鲜品类的损耗约为20%~30%,损耗分别在产品原产地、仓储运输、“最后一公里”配送等环节发生,而在国外这一数字约为3%~5%。冷链物流的建设一直是生鲜电商盈利的关键点,要降低总成本,就得在冷链上破题。因此,冷链物流的建设尤为重要。
3.用于销售及营销,包括开设新的离线零售体验店、进一步开发网站、精简经销商其企业客户管理。
4.用于研发,包括开发及优化在线大宗销售平台、大数据分析、智能推荐系统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至于最后,中粮我买网能够在生鲜电商行业走到哪一步,我们还是拭目以待。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