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孙建波再致东北:靠补贴生造轻纺等产业园将贻害百年

2017-08-25 13:20:09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系列文章】

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

孙建波回应林毅夫:有两个致命错误 该发展什么一目了然 

东北生活31年移居江南的企业家回林毅夫:东北到底缺什么?

吉林课题研究执行负责人:未见完整版就批评有点不思其解

来源:家族财富管理50人论坛

近日来,关于东北的发展路径问题,因为一个不小心的评论而吵得沸沸扬扬。林毅夫教授是一位令人敬重的经济学家,其新结构经济学对解释中国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指导非洲兄弟国家和一带一路中的后发展国家的崛起,也具有极大的政策意义。但扬长补短的建议,却不能适用于东北。

扬长,是没有疑问的。无论何方神圣,再给东北出谋划策的时候,都不可能要东北放弃长项。但如果东北要先补短,然后再扬长;或者同步补短,就危险了。

扬长避短?还是扬长补短?对于不同的经济主体,选择自然是不一样的。以下三个因素决定了东北不能发展轻纺、家电等产业来补短板。这些产业无论多么弱,都万万补不得。

(1)东北不是独立的国家,是中国的一个地区

东北不是国家,而是中国的一个地区。如果是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在考虑产业分工的时候,为了防止受制于人,产业门类要相对齐全,即便不具备比较优势。

例如,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主张,德国应抵制国际贸易对国内产业的冲击,国内应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李斯特抨击了英国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和“世界主义”政策,认为它忽视了国家的作用和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因而竭力反对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实行保护关税制度。

但东北是一个地区,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要在中国的地区之间,形成高效率的分工。

就像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这样的人,也主张德国内部各邦之间要建立关税同盟。1818年普鲁士废除境内关税。关税同盟施行组织是由李斯特发起,1819年建立的德国商人和制造商联合会,要求建立关税同盟,全德建立了南北两个关税同盟,互相免税;1834年建立了全德关税同盟;1835年开始建立全国统一铁路网,实现交通统一。通过不懈努力,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方式得以实施,关税同盟的建立使贸易壁垒被打破,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

作为一个国家,无论是北欧国家、还是日本韩国,都曾经不敢怠慢了轻工业,那就是轻纺这些行业。因为哪个国家的人民都是要穿衣服的,国际贸易不发达的时候,都得干。但随着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国家之间的分工也越来越明显。

(2)东北塌陷,但并非不如1980年代的东南沿海

东北塌陷,这四个字,听起来很恐怖。于是就会让人产生联想:既然什么都没有,就得从头开始,像轻纺、家电、电子这些产业,很初级,总能做一做吧?

今天不是1980年代,今天所处的时代,是“高铁时代”和“供给侧改革时代”。高铁是一场经济地理革命,将全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人力资源和技术要素,快捷地在中国大家传输。

东北要崛起,也并非要从东南沿海的1980年代起步。那个时候,大家都是一穷二白,轻纺、家电、电子,是中国的高端产业。由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因素,在国际上也很有竞争力。但今天的东北,如果再做这些产业,毫无竞争力可言。劳动力成本远远高于越南、非洲等国家,与国内河南、四川等地相比也无优势。这些产业的制造迁移,已经完成了从东南沿海向内地或海外迁移的过程。今日再提,毫无意义。

(3)轻纺等产业不能帮助东北完成原始积累

今天有记者联系我,说是看到有回应文章,表示东北需要轻纺、家电、电子这些初级产业来“挣钱”。有了基础了,才能好好发展我们强调的“优势产业”。

南美国家需要外汇的时候,是卖农产品;那是因为他们农产品有优势。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30年里,卖劳动力。我们在轻纺、家电、电子等领域,几乎生产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产量,靠的就是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换取了中国庞大的外汇。

能够换钱的初级产业,一定是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就是本国或本地的成本更低的产业。这样才有钱挣。

试问,东北要是发展轻纺、家电、电子,成本会比目前成熟的那些产业集群更有优势吗?一定能在竞争中胜出吗?如果不能,是亏钱呢?还是挣钱呢?如果靠政府补贴来活命,地方政府发展这些产业又能得到什么呢?

我曾经批评过一些地方的招商,他们招来了一些大集团的制造工厂,给了地、免了税,还送了钱。结果呢?这些工厂真的没交什么税,就连工人都是从外地招过来的,而且还是封闭管理,都不逛街消费的。除了GDP这个数字,其他什么都没赚到。

如果东北要靠轻纺、家电、电子等产业来挣钱打基础。花谁的钱来招商引资呢?如果是花中央财政的钱,为何中央财政不直接补贴东北的优势产业呢?如果花自己财政的钱,不要忘了,这是一笔亏本买卖,如何实现原始积累?

要发展,要发挥长板效应。这与木懂原理不一样,木桶装多少水,看最短的板。而一个地区是否有竞争力,却只看最强势的产业,根本不用看短板。

为什么呢?

因为,只要长板足够强,挣到钱了,你可以买全国其他地方的任何商品,不用自己“补短板去生产”。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还是拿人参产业来举个例子吧。

东北的人参,那可是全世界人参的主产地。长白山的人参,是全世界品质最好的人参。正官庄每年都要从吉林进口大量的人参,白菜的价格进货,贴个商标,稍事加工,就是数倍乃至十倍的价格再出口到中国。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鲜人参出口数量为14.7 吨,出口金额为20.9万美元;2015 年我国鲜人参进口数量为31 吨,进口金额为107.9 万美元。出口均价为1.42万美元/吨,进口价格却为3.48万美元/吨。要知道,质量最好的人参,可是在吉林啊!吉林缺什么?缺人参的品牌,缺人参产业的标准。

以韩国为例,人参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几乎成为国粹。据统计韩国人参的消费量是每年人均400克,而中国的消费总量在1.6万吨左右,人均仅11.5克。

要知道,无论是保健品、还是化妆品,都是万亿级别的庞大市场。如果东北在人参领域,能够像韩国那样出一批优秀的品牌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难道产值和就业会比轻纺差吗?

东北也不是没有品牌。人参领域唯一的中华老字号——皇封参,已经实现了新三板挂牌,代码871195。如果东北在人参领域把皇封参品牌打造出来,在人参食品和保健品领域正面对抗正官庄,同时带动吉林本土更多的人参食品和保健品新品牌的崛起,以及人参化妆品的发展,我相信,比搞几个轻纺工业要强的多。

东北是中国的宝地,并非只有吉林的人参和药材,还有黑龙江的大米,迷人的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工业基础乃至现代制造业,也是具有雄厚基础的,如飞机制造、软件产业、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等等。

东北万万不可先去补短,要集中精力做强优势产业。优势产业牛叉了,就不用补其他的弱势产业了,你直接从兄弟省份购买产品就行了。

我没听说过瑞士要自己发展啥轻纺、家电产业嘛。要说补短,俄罗斯可缺橡胶了,也没听说过要弄个温室种橡胶。

东北的塌陷,是因为东北经济没有规则。这也许也是因为资源太多了,没必要和商人讲道理,爱来不来。这也是一种资源诅咒。拿人参产业来说,随便卖卖也能整点小钱,政府也就没有心思为做品牌和品质的公司制定市场规则了。这就导致吉林的人参没有品牌,没有标准,在国际竞争中一败涂地。

东北发展,也不是单纯产业规划能解决的,关键还是优秀的企业家不愿意来。

要吸引优秀的企业家,关键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亲清政商关系的关键是法制和服务,而非说好话不收礼不办事。

(2)经济自由的前提是法制和秩序,而非放任和不负责任。

(3)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扬长避短,切不可补短。东北拿出自己的优势资源才能吸引到好的企业家。靠政府补贴生造轻纺、家电、电子产业园将贻害百年。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