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马化腾的过人之处:坚持、进化、埋头过坎、一眼看到底……
2017-09-04 10:46:29 作者: 来源:创业邦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相比广大网友,业界对于马化腾的风评一直不错,尤其对其本人的人品和气度,很少有负面评论,其“低调务实”的作风被很多人所推崇。
就在前不久,一篇题为《马化腾的境界》的文章火了。作者是一名互联网记者,同时也是腾讯前员工。文章以常人看不见的视角,描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马化腾,揭出腾讯茁壮至今的关键点。不无道理。
看过韩寒电影《乘风破浪》的人都知道,小马哥是个很有意思的梗。作为正太帮核心管理层之一,小马,全名马化藤,程序猿,1998年坐火车去南方打拼。吻合的是,腾讯马化腾的确是1998年打算开始创业,第一个软件就是小马说的QICQ…
马化腾自从1998年和好友张志东成立腾讯至今,每天都有数亿人通过QQ、微信、WeChat、QQ空间、QQ游戏、腾讯网等综合平台在线沟通、获取资讯、娱乐消遣和网上消费。
这还只是腾讯帝国的一角。
2017年8月7日,腾讯股价达320.6港元创历史新高,马化腾身家361亿美元,一度超越马云成为中国首富。同月,腾讯股价大涨74%,市值超过了4000亿美元。
分析腾讯和马化腾的基因可以知道,这家公司能做到如此成功,太有道理了。马化腾的格局、决策和内部管理,确有过人之处,对创业者很有借鉴意义。
1、创业始于卑微
马化腾在创业早期曾假扮女孩子陪聊。
不是说这件事很重要,而是这个心态很重要。创业团队最怕的就是高高在上。
对于这些往事,马化腾说到:
相比现在的创业公司,动辄拿了投资人的钱,就开始租、装豪华办公室,高薪大量招聘员工充门面。反而很容易忘掉自己最该踏实干的事到底是什么。
2、坚持就是胜利
从商业上说,OICQ在相当长时间内,带给腾讯和马化腾的,只是麻烦。主要的麻烦就是这玩意儿费钱却不挣钱。
OICQ在当时没有竞争力,也没有人用。但是有一天马化腾忽然把它挂在网上供客户免费下载并免费试用。此举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
大学生由于经济能力相对较低,很快被此举所吸引,注册人数疯长。人数增加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老本流水一样被花光。据说,那段时间,马化腾做梦都会因为越来越的用户维护投入和服务器托管费而惊醒。
于是,腾讯没钱了,OICQ要收费,甚至要关门停摆的消息盛传一时。
最艰难时刻,马化腾差一点就跟深圳电信局达成一致,以60万把“OICQ”卖给对方。
但就在双方都要签字画押的关键时刻,马化腾却忽然发现“OICQ”对自己而言,已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亲儿子”,进而终止了交易。
另据张朝阳个人受访时提到,2001年QQ和搜狐谈过,但是要价太高,是9000万美元。我们那时候整个的市值还不到9000万美元,所以最终没有收购。
2013年9月,形势反转。腾讯4.48亿美元战略投资搜狐旗下子公司搜狗。前不久,搜狗向SEC秘密提交拟IPO文件的信息得到确认。持股达45.3%的腾讯将成最大赢家。
马化腾后来回忆:
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有时最重要的决定就是挺住,突破。
3、比赚钱更重要的事
QQ开始不赚钱,是因为把覆盖率和用户体验当成了比赚钱更重要的事。
在智能手机出现以后,QQ号码数量又翻了五倍以上。以最悲观的方式猜测,QQ用户也至少该翻了倍。
腾讯不竭余力的在所有平台上支持QQ功不可没。作为一个垄断企业,QQ是不可替代的,腾讯做的至少及格了。
在用户体验上,马化腾做产品的心法是“一秒钟把自己变成傻瓜”。在腾讯用户突增的情况下依然能提供良好的体验,有的竞争对手到了百万级别就承受不住了,腾讯则突破了这个桎梏,站稳了脚跟。
柳传志曾说:能人分三种,自己能成事,能带一帮人成事,然后就是一眼看到底。马化腾就是那种一眼能看到底的人。
什么是格局?是从眼前的事情跳出来,把时间和空间的坐标轴拉长,从历史的角度、全局的范围来分析问题。鼠目寸光的人,是做不成大事的。
4、选择在香港上市
事实上当时的承销商有13家,6家建议在香港上市,4家建议在纳斯达克上市,另外3家建议双线走,腾讯这也算尊重承销商的建议。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香港上市公司的平均盈率虽然比美国低,但是美国互联网公司太多,也有太多竞争对手,美国上市对腾讯来说没什么优势。但是香港就不同了,腾讯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且当时主要市场在本土,香港更合适。
最终腾讯确实做对了,回报很大。
5、进化的能力
根据腾讯创办人之一张志东对腾讯历史的回顾和归纳,腾讯具有极强的“进化力”,随着行业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能力。
高绩效企业的本质所在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点:企业不应只花费大量精力延伸现有业务线,而更应该投入足够精力,为创建成功的新业务打下基础。
张小龙帮助马化腾顺利的完成了从PC端社交工具QQ,到移动端社交工具“微信”的时代跨越。
但这就可以令马化腾高枕无忧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自营业务之外,腾讯以“资本+流量”的方式布局商业地图,热门的投资项目如搜狗、点评、京东、滴滴、知乎、58同城、陆金所等。拿最新鲜的例子来讲,马化腾通过布局小程序和知乎,抓住了两个潜在风口:技术和内容。
这两样握在手中,可以说是进退皆宜。
“进化”也反映了一种工作过程,它无时无刻不在自我纠错,且永不停息。
6、内部竞争
彭博社曾撰文,《微信的诞生得益于腾讯内部的竞争文化》。
文章指出,腾讯内部所涌现出来的成功案例有时需要一些互相争夺的刺激。它的文化就象是鲨鱼的子宫。这种竞争文化虽然不致命,但是使得每个成员调整的速度更快,更具有竞争力。有研究发现,鲨鱼胚胎会吞食兄弟姐妹,以确保自己能够生存下来。
微信和王者荣耀都是这种刺激的产物。马化腾说,二者都出自腾讯内部之前不被看好的边缘部门,腾讯鼓励内部竞争,给予边缘部门失败和休养生息的空间。
混沌研习社创办人李善友在一次演讲中问,微信的竞争对手是谁?米聊、陌陌、来往吗?都不是,微信的竞争对手是腾讯自己。
那个时候有三个团队在同时开发这个产品,有一个团队还在成都,张小龙的团队只比那个团队早一个月产品上线。
“你能说马化腾这种内部试错是在浪费资源吗?我认为不是。没有竞争就意味着创新的死亡。”
马化腾后来说,如果微信不是出在腾讯,对腾讯将是灭顶之灾,我们根本顶不住。
如今人人在玩的《王者荣耀》,有谁知道它两年前差点被腾讯另一个工作室的《全民超神》干死?
“王者荣耀之父”姚晓光将《英雄战迹》(《王者荣耀》改名前)回炉重造,把原本主打的3V3和1V1改成5V5……改名后给了《王者荣耀》绝地重生的机会,《全民超神》一败涂地。
马化腾认为,要依靠成熟业务帮助未成熟业务。 早在2005年,腾讯已经拥有多达30个业务部门,马化腾突然惊觉管理变成了大问题。决策复杂,层次很多,关系不清晰……横向事业部制诞生了。
凯文・凯利的著作《失控》引发马化腾思考。马化腾引述书中观点称,一个大企业有比较成熟的流程,这会让产品、研发等受限,可能达到某一个高点后就陷入到局部优势,没办法拥有从内部创新和把握新机会的能力。所以往往一些创新是从边缘地方起来,自下而上。
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的Ross Liang表示:“我们具有初创企业的精神。在腾讯,并没有明确规定哪些东西是不能做的。”
7、推送马化腾和腾讯成功的因素还有很多:
制定合适的股份比例:马化腾占股47.5%,既占最大比例,又保证不会失去主导权。马化腾组建的核心团队包括他在内一共共五人,张志东,曾李青,陈一丹,许晨晔。开会一旦有矛盾冲突,马化腾因为占据主导,可以控制局面,否则会导致效率低下、冲突不断。
对于投资商的选择近乎苛刻:对于投资商的选择,马化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马化腾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即投资商不能控股,企业运营必须由腾讯团队全面负责。马化腾一直坚持着,即使在经济最苦难的时候,这对腾讯影响很大。
最得要的,细节!马化腾不会因为一个事情太小而不去做它。
在员工眼里,pony、还经常在凌晨2、3点在微信上和你讨论产品、提出细节的体验问题,并一起找解决方案。
有几个非创业公司能有这样注重产品细节和用户体验的老板?有这样的老板,基层的产品经理自然会鞠躬尽瘁,各种加班,这种驱动力是发自内心的。
腾讯拥有员工近3万人,平均年龄只有27岁,如何管理好这支3万人的年轻队伍,无疑是极其不容易的。
宏观,是方向;微观,是实操。似乎可有可无的细节其实决定了很多事情。
马化腾是从平凡里走出来的。他是从平凡琐碎的事情里累积出来的。
他说过的一句话透露了他的心法,比其他所有演讲更接近腾讯成功的内核。他说,只要埋头过完自己的坎,自然有人会分心落后。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