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大湾区佛山坐标:珠三角西翼崛起 广佛合铸“超级城市群”

2017-09-18 13:42:22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资料图

本报记者戴春晨实习生梁施婷佛山报道

广东这五年改革开放

这个珠江口西岸的制造业重地,如今希望再度借助香港,让佛山制造像功夫片一样拥有全球粉丝。

一则来自香港的消息,眼下正刷爆佛山市民的朋友圈:香港导演徐小明,即将来佛山的广莱坞影视城拍摄功夫片《新霍元甲》。

佛山民间历来皆有习武的风俗。四五十年前,香港电影产业兴起,佛山黄飞鸿、叶问等武术家的故事被搬上香港的银幕;好莱坞中国第一人李小龙,成名于香港,最早却是在佛山随叶问学艺。佛山的功夫元素,早已随着无数的影视作品和IP向全世界输出。

这个珠江口西岸的制造业重地,如今希望再度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佛山制造像功夫片一样拥有全球粉丝。

佛山制造业崛起于改革开放之初,很大程度上缘于来自香港传入的资本、技术和市场资讯。确立国内制造业的“江湖地位”后,佛山谋求与北部接壤的省会城市广州合作,在持续8年的“广佛同城化”中受益颇多。2017年,在“广州+佛山”继续深化的同时,“香港+佛山”战略也逐渐展开蓝图。

近期,香港、佛山官方频频互访,初步达成7个领域11个重点项目的合作。两座城市期待,香港的资本、科研、城市管理等高端资源,能与佛山本土的制造业优势相结合。

多名区域经济学家分析,香港与佛山合作,既扩展香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又能带动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并走向全球市场,从而实现两座城市的双赢。另一方面,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在即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推进,“香港+佛山”,有助于香港的高端资源流入珠三角西翼,向西带动粤西、粤北地区和粤西南地区的发展。

“香港+佛山”的想象空间

“香港+佛山”的愿景,起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东风。

2017年4月,香港第四任行政长官梁振英率团考察珠三角地区多座城市,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第二站到访佛山时,梁振英提出“香港+佛山并船出海”的构想。约两个月后,佛山市政府代表团赴香港回访,提出了“香港+佛山”合作意向,包括推进两地离岸贸易合作、金融创投小镇建设、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等7个领域的11个重点合作项目。

香港近年来多次提到要与广东“并船出海”,但具体点名的城市,佛山是第一个。

由于地缘相近、文化相亲,香港与佛山在民间历来有“同声同气”之说。从改革开放开始,佛山人就善于到香港找技术、找资本、找市场资讯,借力兴办家电、陶瓷、铝材等各种产业。30年前,佛山地区的许多企业在做“三来一补”的同时,依托香港技术转向做陶瓷、家电等内销产品,走出不同于东莞加工贸易的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大致可以总结为“前店后厂”:珠三角地区是“后厂”,负责制造生产;香港是“前店”,负责接国际订单,研发新工艺,跟踪国际市场资讯。

“佛山人有很多香港亲戚,香港的不少企业家祖籍在佛山,”广州社科院高级研究员谈锦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由于民间交往紧密,改革开放之初,佛山人能很方便接触到香港最新的技术和市场信息。”

不过,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模式的多次转型升级,香港也告别单纯的“技术输入”功能。在华昌铝厂副总经理武卫社眼中,香港依然是佛山发展制造业不能缺少的环节。对他所在的企业来说,香港不再只是接国际订单的“前店”,而是佛山制造业的“超级客厅”。

武卫社介绍,早在2010年,华昌铝厂就已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主要负责销售业务。企业的想法是,立足香港,一方面能满足香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企业更好地拓宽国际市场,使香港成为华昌铝厂走向世界的跳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分析,香港的优势在现代服务业,而佛山有相当大比重的传统制造业,两者能形成互补的供求关系。对佛山来说,香港的研发、产品设计优势,能够加快佛山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适应不同国家市场。同时,香港发达的金融业、国际化贸易网络,能帮助佛山制造企业建立国际营销渠道,打造国际品牌。

也就是说,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可以在佛山拓展服务空间。

初步圈定的合作项目,就体现了将香港高端服务业导入佛山的思路,比如共建千灯湖创投小镇、“粤港设计走廊”以及建立财务共享中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还强调,香港+佛山“并船出海”构想,是以城市之间进行要素整合和产业集群的一种尝试。“香港+佛山”面临新的科技革命,比拼的不是成本和规模,而是要素整合、价值链整合的能力。

珠三角西翼崛起

国际湾区的发展经验表明,交通网络密度的提升,能加速区域内城市间的经济联系。

目前利好“香港+佛山”,是已经开通的佛山西站以及即将开通的港珠澳大桥与广深港高铁。这两大基础设施,将联通华南高铁交通枢纽广州南站一起,构成佛山快速通达香港的网络。此前,从佛山的顺德港顺河道过伶仃洋,约两个小时可以抵达香港城市中心。前述交通节点开通后,佛山大部分地区将于香港实现“1小时生活圈”。

在确定“香港+”战略后,佛山试图依托交通网络的便利,在南海区与三水区交界的三水新城核心区域,建立一座“香港城”,以承接“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的建设。这也是“香港+佛山”的11个重点合作项目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规划中的“香港城”并不是一座简单的产业园或现代服务园区,而是一座产城融合、吸纳创新资源的综合社区。

规划中的“香港城”,与广州南站仅一河之隔。一旦广深港高铁开通,乘坐高铁从广州南站到香港西九龙只需要48分钟,加上到广州南站10到12分钟的车程,最快1小时内即可实现两地的通达。

在谈锦钊看来,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将使得佛山与香港的民间交流优势更加突出。由于香港与佛山同属粤语文化圈,在佛山的“香港城”可构建出接近香港的饮食、建筑等社区生活,加上较低的房价、优美的生态环境,由此吸引更多香港人前来创业就业。

依照类似的逻辑,交通网络的优化不仅能深化“香港+佛山”的合作,而且还能影响珠三角西翼乃至珠江口以西的区域经济格局。

在谈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不少评论者较为看重珠三角西翼的发展潜力。从地理布局上看,广东自贸区的南沙片区、横琴片区以及邻近的中山、佛山、珠海、肇庆以及澳门等位于珠江干流的西岸,而广东自贸区前海蛇口片区、广州开发区、东莞、深圳、惠州以及香港则分布在珠江干流的东岸。由于伶仃洋的“分割”,香港与同在东岸的深圳、东莞联系比西岸的城市紧密。从整体上来看,珠三角东翼的经济规模强于珠三角西翼。

不过,从后发条件上看,珠三角西翼优于珠三角东翼。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珠三角西翼的江门、肇庆乃至佛山部分区域土地开发程度较低,二是珠三角西翼未来借助交通网络可以直接连接香港。由于佛山在珠三角西翼的独特区位优势,“香港+佛山”的突破,使得香港进入珠三角西翼有了稳固的根据地。

伴随着珠三角经济多年的调整,佛山已经成为珠三角西翼乃至珠三角向西辐射重要的龙头城市。其一,佛山超过8600亿元的经济体量在珠三角西翼城市中排名第一;其二,佛山与周边城市乃至省外城市不仅有交通连接,还有产业连接。

说明佛山的交通产业“双连接”的绝佳例子是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的建设。2015年,广州、佛山、肇庆、云浮、南宁、贵阳、黔东南等13座南广、贵广高铁沿线城市组成粤桂黔高铁经济带。2016年底,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城市已组建民间资本联盟、陶瓷技术联盟、铝型材供应链联盟、家具采购联盟等7个联盟,推动城市之间资本、产业的协同和合作。

以佛山扬名立万的陶瓷产业为例。由于地价等综合成本的抬升,佛山的陶瓷企业已将生产基地搬至肇庆、云浮等地。由于广西、贵州部分城市为卡斯特地貌,便于获得原料,一些企业又通过高铁经济带将产能搬至广西梧州等城市。按照“香港+佛山”的构想,香港可在创意设计和品牌营销等“微笑曲线”两端介入陶瓷产业链。理论上看,未来的陶瓷产业链或呈现香港设计/金融-佛山品牌-粤北制造-广西原料-香港营销态势。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表示,佛山是现在南广、贵广高铁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这里南广、贵广高铁就可以延伸到内地中西部省份,自身具有很大的腹地。中西部省份的劳动力成本会低一些,资源丰富,如果香港在佛山有类似“香港城”合作基地,香港腹地就更宽阔了,香港可利用的资源的范围就更大。

不过,陈耀也提到,在交通的对接之外,香港与佛山的合作还需要政策法规和营商环境的对接,以推动资金、技术、人员流动。

相关阅读:广佛合铸“超级城市群”:佛山参与广州南沙港共建

本报记者杜弘禹广州报道

珠江水浩浩荡荡自西向东,最后一段流经佛山、中山和广州,汇入伶仃洋,然后直下南海而去。

从珠三角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看到,“码头”曾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兴盛与否,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建设被提上日程,港口的价值和意义似乎再被升华。

但是,受制于地理、财力等因素,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条件和能力建设和发展自己的大港。对它们而言,趁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劲风吹起,“借船出海”不失为一个机智选择。

近期,广州、佛山和中山就宣布,三市将合资建设经营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作为千年商都的广州,由此将其世界级港口资源深度共享给毗邻的两市。

这对作为制造业重镇的佛山而言,无疑将极大提升其物流运输和产业辐射能力。

“广佛同城”也由此被推向一个更高合作层次,广佛“超级城市”似乎越走越近,而此番将中山纳入更被认为将从“超级城市”进一步向“超级城市圈”升级。

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专家分析,三市合作有望实现共赢,并且“抱团”也将有利于巩固提升该区域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地位和功能。

“佛山自己的港口”

根据三方的合作协议,广州、佛山和中山三市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经营广州港南沙港区第四期工程,三市分别占股65%、19%和16%。该工程设计年吞吐量480万标准箱,计划建设年限为2018-2021年。

佛山市市委书记鲁毅此前在公开讲话中一言以蔽之:这相当于是佛山自己的港口,对于佛山发展会有诸多利好。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说,只要制造业不丢掉,港口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事实上,地处河网密布的珠江三角洲,佛山并非没有港口,但都只是内河小港。更准确地说是“喂给港”,通过小船将产品运至广州、深圳或香港,然后再走向全世界。

“并不是说佛山过去缺乏货物出口渠道,佛山参建南沙港也不是说能从空间上缩短距离。”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此举意义在于,为佛山货物出口提供一个清晰导向,即主要将通过南沙港出口,这也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区域港口分工。

对佛山而言,货物通过南沙港出口有着绝对的便利性和成本优势。佛山企业经过南沙港出口,运输成本要比经深圳或香港节约近三分之二,时间减少超过三分之一。

孙不熟指出,这种共建实际上是将过去松散的合作升级为更为紧密联盟,寻求互惠互利,未来随着合作深入,佛山、中山或还能享受更多优惠政策,并转化为优势。

除成本上的利好外,此番参与共建南沙港,亦使得佛山从“幕后”走向“台前”,加强与全球经济联系。

近年来,伴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佛山也一直在寻求自身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定位。这主要体现在积极推进与广州、香港合作,谋求借二者平台更好链接全球经济。

佛山市副市长赵海就表示,未来佛山制造业等优势主导产业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将有大量运输需求,需南沙港支撑。

另一方面,从广东省的基础设施布局来看,近年亦颇为重视佛山,如珠三角新干线机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亦均布局在佛山,大大提升了其综合交通功能。

孙不熟认为,这意味着佛山不仅是广州的卫星城,以其当前的经济基础,事实上也应该享有一些高端基础设施。

郑天祥表示,佛山承担着珠三角向西辐射带动珠西、粤西甚至广西、贵州等地区的任务,现代立体综合交通功能的强化是应有之义,佛山也应一路西拓,发挥枢纽功能。

升级超级城市圈

此番三市共建南沙港引发关注的另一层背景是,这是近年不断升温的广佛同城的最新举动。并且,相对过去在内部交通互联互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明显更深一层。

广佛同城启动于2009年,随后在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协作等方面的对接颇有进展,雏形初具。近年更随着两市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速,同城化深入推进。

仅从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按照佛山去年底披露的《广佛两市轨道交通衔接规划》,未来佛山将有10条地铁线与广州地铁线网中的13条地铁线实现无缝对接。

同时,当前正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而自身又缺乏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支撑的佛山,还于年初宣布启动广州大学城卫星城建设,筹谋借势“广佛同城”引进人才。

对于广州而言,该市提出要建成枢纽型网络城市,成为世界城市体系核心节点,巩固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就必须进一步连接周边城市,佛山显然是首选。

2016年底的一次两市的座谈会上,广州市的主要领导亦表态,要加紧两市在产业上的合作,加强智能装备、汽车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合作,打造“超级城市”,共同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全球产业要素配置。

孙不熟认为,广佛同城对于两地来说都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佛山方面,牵手广州可以吸引更多人才、技术等高端创新要素,并借此为制造业产品打通国内外市场;对广州来说,它需要继续巩固其城市地位,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跟佛山建成一个组团,进一步发挥规模效益。

对于中山而言,此番参与南沙港建设,亦被解读为广佛同城,打造“超级城市”进一步向“超级城市圈”升级。

中山同样地处珠江西岸,近年亦在积极寻求强化与广州的对接,近期广州公布的地铁18号线规划,亦明确延伸至中山,未来将实现30分钟从中山到珠江新城。

郑天祥也指出,广州应该跳出过去传统的“广佛肇”都市圈的思维定式,从更大范围汲取资源,协同发展。

按照去年底的佛山市党代会报告,佛山提出“广佛携手打造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分析人士也认为,从共建南沙港来看,三城的“抱团”也将有利于巩固提升该区域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地位和功能。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