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王剑:地方平台违约背后 实体企业该为此叫好
2018-01-16 13:29:16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来源:王剑的角度(ID:wangjianzj0579)
前几日,云南省某国资平台未按时偿付到期债务,可能构成2018年以来的首单违约。而昨天下午,剧情反转,又说马上就还上了……虚惊一场,吃瓜群众没热闹看了,开始陆续散去。
若真发生违约,遭受损失的投资者肯定是不会为此叫好的。但从整个金融体系而言,政府背景项目违约还真的不一定是坏事。
众所周知,收益与风险匹配,是最基本的金融规律,也是维持金融体系良性运作的前提。一项资产风险越高,就应有越高的收益率。这会形成一条收益—风险曲线。
资料图
但如果有一项资产,收益率超高,风险却超低,游离于收益—风险曲线之外(暂称为“异常点”),那会如何呢?
资料图
这样捡便宜的好事,会吸引很多资金追逐之,让这项资产价格上升。价格一涨,其未来的收益率就下降了(假设风险不变)。慢慢地,这项资产就会被拉回到收益—风险曲线附近。
资料图
换言之,市场自己的力量,会让一切回归均衡,这是客观规律的作用。
但这种回归均衡的前提,是充分自由的市场,资金供需不受任何管制。而现实中,这并不一定成立。在过去几年中,真有一类这种风险较低(至少大家认为它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资产,就是地方政府背景的债权,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国企最具代表性。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起源于重庆的“八大投”,以企业的形式对外举债,筹集资金用于地方建设,功劳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带来了地方政府过度负债的问题。它们形式上是普通的企业,但其实有政府隐性担保加持,实质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因此,在大家眼里,它们约等于政府信用(虽然财务报表显示这些平台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并不好,但没事啊,我相信政府)。于是,收益率高,风险低(或者看起来风险低),这绝对是游离于收益—风险曲线之外的大便宜。
如此,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们,纷纷去追捧这样的项目。哪怕是监管层从2011年以来屡屡发文限制地方平台融资,也收效不彰,新的花样总是被发明出来。2014年“43号文”后,地方政府的融资要通过发行地方债,平台被要求退出,但平台转型之后融资行为还是存在,屡禁不绝。
然而,我们的现实世界并不是充分自由的市场,所以前面的金融规律不起作用了。因为,信贷供给是有限的,不足以把异常点拉回到收益—风险曲线附近(这里信贷是指广义的)。
这时更令人头疼的事情发生了:既然信贷供给是有限的,又纷纷涌向政府背景项目,剩下的其他融资人就要过上苦日子了。
结论:游离于收益—风险曲线之外的异常点,像一个吸金黑洞,吸收了有限信贷中的一大部分,加剧了其他领域的融资难。
而从前,由于政府平台的“预算软约束”,它们的举债几乎是无度的,来多少都吃得下。所以,别看这几年信贷利率下降很多,其实流向中小微企业的并没多少。
那么,只有铲除这个异常点,才能打破死局,信贷资源才有可能流向其他实体企业。
如果发生某些政府背景项目违约,使大家原本对地方政府信用的幻想破灭,风险重新被计入,这个异常点被拉回收益—风险曲线附近——当然,是向上拉的。
资料图
如此,这个吸金黑洞才能被铲除,金融体系有望回归正常。那些渴望融资的实体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或许也会比以前下降一些,经营有望受益。这或许也是某种程度上支持实体。
所以,违约之后,该有些人叫好。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