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被罚后为什么还看多银行? 三因素成决定性力量
2018-01-23 11:09:12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中华PE:
1月23日银行板块盘中涨幅超2%。板块个股中,涨幅最大的前5个股为:建设银行报9.64元,涨6.40%;工商银行报7.45元,涨3.91%;宁波银行报20.58元,涨3.89%;农业银行报4.51元,涨3.44%;招商银行报34.16元,涨3.26%。事实上银行股上涨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从1月10日起,A股银行指数连拉8阳,从1月9日的1849.63点涨至本周五的2076.12点,涨幅高达12.25%。大银行涨势更猛。本周5个交易日,建行涨15.21%,工行涨13.92%,农行涨11.47%,中行涨7.58%,涨幅最小的交行也达5.97%。上证指数本周涨1.72%,有一多半是靠银行股给拉上去的。
银行股为何涨势如虹?
有一个重要数据。2017年我国GDP首破80万亿大关,达82.71万亿,增长6.9%,结束了2011年以来增速下滑的态势。与此同时,广义货币(M2)增长8.2%,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1个百分点,并创历史新低;狭义货币(M1)增长11.8%,增速比上年同期低9.6个百分点。
长期以来,我们的货币增速基本上是GDP增速的1倍。例如,2008、2009、2010三年中,我们的M2增速分别为17.82%、27.68%和19.73%,同期GDP增速分别为9.6%、9.2%和10.4%;即便到了2015年M2增速13.3%,GDP增速为6.9%,还是高出很多。2016年开始降杠杆,当年M2和GDP增速分别为11.3%和6.7%,央行不再拼命放水,经济也减速了。然而,在降杠杆力度明显加大的2017年,经济却比预期的好。这一来,市场一再担心的金融资产特别是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大为增强。
事实上,近日来一些上市银行披露的业绩快报也证实了这一点。
截止本周五,25家上市银行中已有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常熟银行、无锡银行、江阴银行、吴江银行和张家港行等9家银行相继披露了业绩快报。这9家银行中盈利增长最快的为常熟银行,增长21.77%,最慢的为浦发银行,增长2.15%。但不良率除浦发银行从1.89%升至2.14%之外,其他各家均现下降趋势。
尽管多为中小银行,但鉴于供给侧改革取得很大成效,原先亏损的钢铁、煤炭、有色、水泥等行业业绩大增,主要投向国有大企业的大银行,资产质量改善也几无悬念。
专业人士认为,对银行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盈利增速,而是资产安全。资产安全了,哪怕盈利增长为个位数,也是很正常的。众所周知,中国国有大行的估值长期停留在5-6倍,放眼世界,如港股中的汇丰、恒生,美股中的花旗、美国银行、富国银行、摩根大通等四大行,市盈率都在20倍上下。在去杠杆、挤水分,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的大银行要长期低估,而且低估那么多呢?
银行股的放量上涨,还有两个因素:一是2017年表外业务被大大压缩,表内业务的贷款相应增加,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3.53万亿元,增速为12.7%;而全年人民币存款也就增加13.51万亿元,同比少增1.36万亿元。一年增加的存款比贷款还少,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致使信贷在社会融资的比重达到71.2%,同比高1.4个百分点。贷款增加的多,银行的利息收入当然也高。
二是人民币升值。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2016年底的6.937,升值至2017年底的6.5342。银行资产绝大部分是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升值对银行当然是利好。
海通策略荀玉根发布的最新研报称,近期金融股涨幅较大,尤其是银行股涨的比较快,短期如果出现一些回撤很正常,中期仍然看好,金融尤其是银行,盈利趋势向上、估值低、基金配置低,性价比仍很好,外资是2018年最大的增量资金,6月A股将纳入MSCI,金融的配置需求大。(来源:金融投资报)
【延伸阅读】
拥抱银行股:浦发爆出775亿大案后 为什么还看多银行?
从资金配置角度分析,增量资金决定市场风格。在A股和港股结构性行情下,蓝筹板块如酒、家电、地产等已经有了一定的涨幅。2018年大类资金可选择配置资产并不多,银行具有低估值、低波动率、高流动性以及稳定的ROE等优点,符合大资金配置一致性的偏好,银行应该会是2018年的重点配置方向。
其次,2018年开始实行新的会计准则,将重新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权益类资产很可能计入“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意味着当期利润波动会加大,将会促使保险、证券自营等机构改变风险偏好,而银行股低波动和良好的股息率是很具吸引力的。(来源:港股那点事)
银行股业绩“先睹为快” 盈利和资产质量双报喜
随着上市公司进入年报期,去年业绩答卷如何也成为了市场关注的一大焦点。虽然在所有25家上市银行中(不包括即将上市的成都银行),最快一家的年报披露时间也是3月17日,但由于已有多家上市银行披露了去年的业绩快报,因此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对于上市银行去年业绩来个“先睹为快”。(来源:证券日报)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