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返回上一页详细内容

地方GDP注水究竟会不会影响全国GDP?经济学家张军解读

2018-01-26 13:21:34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中华PE:

凤凰网财经讯(作者刁艳艳)“高质量发展不等于低速发展,我觉得现在可能媒体在宣传上面,会有一些误导。好像中国增长速度放慢了,就能够提高增长质量,这没有必然关系。”1月24日,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在由上海报业集团和界面新闻主办的“浦江·新时代发展论坛”接受凤凰网财经专访时表示。

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

张军认为,“长期来说,经济增长率与增长质量并不能分开看。增长率本身也不是决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现在我关心的是,如何让中国现在的经济变得有波动、有弹性,怎么能做到主要经济指标这些年都不怎么变化呢?中国有这个有利的条件可以增长快些,可以复苏更快些,而且从现在的内外条件看,中国应该允许它复苏的更快。”

“现在每年都能保证实现6.5%左右的增长目标,起码说明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不会低于6.5,实际上更可能高于6.5%。张军认为。中国经济如何高质量发展?张军建议,说到底要靠市场持续的和公平的竞争来保证。竞争可以激发创造性、创新和提升劳动生产率。所以即使中国现在科创企业的崛起,那也是因为背后的竞争。

全国GDP层面,为什么说即使出现了个别省份造假的形象,但是对全国的数字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国家统计局在很多年以前对全国的GDP的核算已经基本上不再用地方的数字,它是采用直接采集数据的办法,跟各个省市的政府没关系,有直报的系统。全国比如说定了多少个企业,直接把表格填好报到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来汇总,然后国家统计局会观测哪些数据可能出现异常,会去了解这个异常为什么会发生,然后来矫正这个数据,所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的GDP的总量以及增长率的数据相对是比较准确的,不会受地方数字的影响。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年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总是小于地方数字的加总。”

怎么识别GDP造假?“有时候我们不需要看它收入报了多少,其实可以观察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有什么变化。比如说目前报出来的有几个地方,包括天津等,他们比如说在2016年的时候,可以看到它的环保支出就下降了很多。这说明当地的经济其实是很糟了,财政收入捉襟见肘。那么教育支出、卫生支出,这些都是不可能减少的,但是其他的就可能减少,所以环保支出就下降的很明显,就说明财政上面已经出了问题,但是它报的财政收入的数字,GDP数字好像不仅没有变化,还在增长,这就说明可能有造假的动机。”张军指出。

统计局在1月18日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统计核算制度不会因一些地方和单位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国务院明确核算体制改革方向是实行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到2019年实施。张军认为,“2019年以后,肯定不会出现地方加总不等于全国数字这样一个情况,因为所有核算都在国家统计局进行。换句话说,国家统计局在2019年以后,报告的全国的GDP的数字那就应该是各个省的GDP数字一个加总。”

而对于2019年改革之后那会不会再出现地方GDP注水的行为,张军表示,“不能排除地方在报给国家统计局的数字里面,依然会有一些虚假的成分,但是国家统计局它是有办法来调整的,因为地方政府如果报的数字比较离谱或者异常,国家统计局这边是能看出来,它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再加上国家统计局对这个核算GDP还有一些其他间接的办法,比如说要看地方的发电量,看单项的实物量的消耗指标,然后间接的来印证GDP的增长是不是符合我们的直觉。”

以下为凤凰网财经专访复旦大学教授张军实录:

2017年外部的环境非常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复苏

凤凰网财经:1月18日,统计局公布了中国去年gdp增速为6.9%,为7年来首提速,经济增速好于年初预期,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新公布的经济数据的亮点有哪些?

张军:2017年GDP6.9%的实际的增长,好于普遍的预期,但是我想对部分经济学家来讲,包括我个人,其实可能还低于我们的预期。原因就是,2017年我觉得外部的环境,非常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复苏,因为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还有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总体是在同步的复苏。那么经济复苏以后,就会对中国产生比较有利的条件,中国的出口就会增长。所以2017年的数据当中,我们的出口扭转了负增长的局面,有一个比较正面的增长。

换句话说,中国的贸易领域,出口减掉进口,为中国的GDP增长率可能也贡献了不少。

我觉得就是2017年所谓超预期的增长,某种意义上讲其实也不见得叫超预期,因为外部的环境非常好,国内实际上如果看它增长的主要的来源,还是制造业的复苏在加快,那么也是因为中国的出口比较强劲,所以制造业的投资、制造业的增加值都比2016年情况要好一些。当然,国内的投资需求包括基建投资也在显著改善,拉动了经济复苏。但是即使这样,我依然觉得中国GDP增速有可能是高于7%的。去年上半年我就讲其实2017年中国的经济形势是有可能在7%多一点的位置上,当然最后是6.9%。四个季度的增长,上半年一二季度都是6.9%的增长,三四季度调低了一些(为6.8%),也是微不足道的(调低)。

这个趋势很显然是中国经济其实有加速复苏的动力,一方面外部需求的改善,一方面国内的投资需求也改善了,应该说还是开始有了明显的改善。

地方GDP注水可以观测地方的财政支出等数据被发现

凤凰网财经:统计局在回应部分地方GDP注水问题时候表态,“中国统计核算制度不会因一些地方和单位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国务院明确核算体制改革方向是实行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到2019年实施。”您认为到2019年核算体制改革之后是否就不会出现地方GDP数据注水行为?

张军:地方GDP的统计比较复杂,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一个地区统计自己的地区生产总值有一些难度。比如说在绝大多数国家地区生产总值的统计没有像中国一样,每年、甚至于每个季度,地方都要统计自己的地区生产总值都要公布,我想这个难度也很大。

难度在什么地方呢?因为经济活动在各个地区之间是相互的、交互的,地区之间不仅仅有所谓地区贸易,也有投资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所以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要准确的估算,在给定的时间里面,一个地区、一个省或者一个市到底创造出了多少增加值,这个显然是有难度的。顺便说一下,中国GDP核算主要是用生产法核算加总的增加值来测算GDP,我们也用支出法核算GDP,但生产法是主要的。在某个地方注册了一个企业,可是这个企业很多业务是在另外一个省,负债在另外一个市,这个怎么去统计。所以很显然,跨省之间的这种统计难度比较大,而且会出现可能重复统计的现象,算到我这里来了,也算到你那里去了。

另外就是一些很明确的,哪一块是属于你,哪一块是属于我的,这个说不清楚,所以这个是一个很正常的,每个地方要算出地区生产总值的时候,客观上会出现所谓的水分,那么现在披露的这几个地方的水分已经超出正常的误差范围,可能存在造假的问题了。

好在地方政府虚报了以后,其实并不影响其实际收进来多少钱,因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是刚性的,所以造假只能“自欺欺人”,蒙混一时,时间长了,无法自圆其说。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需要看它收入报了多少,其实可以观察它的支出有什么变化。比如说我们报出来的有几个地方,包括天津,这些地区比如说在2016年的时候,你看它的环保支出就下来了很多。说明当地的经济其实是很糟了,财政收入捉襟见肘。那么教育支出、卫生支出,这些都是不可能减少的,但是其他的就可能减少,比如环保支出就下降的很明显,就说明财政上面已经出了问题,但是你看它报的财政收入的数字,GDP数字好像没有变化,甚至还增长了。

所以这样就可以看到,其实数字的造假很难自圆其说,我可以间接的观察它,开支上面到底有没有变化。账上收入了多少钱,也就是装在口袋里到底有多少,这个是可以看出来的。那么这个说明可能有造假的动机。

地方用支出法核算GDP的时候也有一个水分是很大的,就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水分比较大,但这个我觉得跟我们的统计制度有关系,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地方固定资产的统计,不是按照法人单位来报表的,它是按照形象进度法,比如说我造一个房子,统计员会到这个房子现场,去看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人家可能告诉他说,现在进展了整个项目的20%,他就记下20%,就根据当时的预算,照这个房子投资预算的多少乘了20%,说它已经投了这么多钱,这个就叫固定资产投资。所以形象进度法当中有很多很随意的地方,所以往往会比较高估。而且从全国加总的固定资产来看,高估的幅度比实际的数字可能要高出30-50%,所以这个水分是很厉害的。

在国家统计局那里,按照支出法算到GDP里面的固定资本形成占GDP大概是46%、47%。但是如果你把各个省报的固定资产投资加起来,占中国GDP基本上接近90%,所以这个中间有几十个百分点的高估,这跟我们统计制度有关系。好在国家统计局并不简单使用地方数据的加总,而是在地方数据加总之后给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两年前,国家统计局改了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制度,就地方固定资产的统计不用形象进度法,要改成法人单位财务报表。这样改了以后,现在把各个地方报的固定投资加起来,比原来那个方法算出来的数字加起来占GDP的比重要下降百分之四十几。这就说明当时那个百分之四十几的高估是统计制度造成的。所以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笼统的说这个水分一定都是人为的,有可能是我们统计制度造成的。

但是为什么说它即使出现了个别省份造假的形象,对全国的数字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国家统计局在很多年以前,对中国的GDP的核算统计已经基本上不再用地方的数字,它是采用直接采集数据的办法,跟各个省市的政府没有关系,有直报的系统。全国比如说定了多少个企业,直接把表格填好报到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来汇总,然后国家统计局会观测哪些数据可能出现异常,下一步会去了解,异常为什么会发生,然后来矫正这个数据。

所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的GDP的总量以及增长率的数据相对是比较准确的,它不等于地方各个省的数据的一个简单的加总,因为它有直报的系统,再加上它有一些根据异常值进行调整的程序。

2019年开始地方GDP的核算改由国家统计局来统一进行。地方也不要直接去核算你的GDP了,地方单位提供给国家统计局你的基础数字,国家统计局统一来核算你的GDP,这样子的话,2019年以后,肯定不会出现地方加总不等于全国数字这样一个情况,因为所有核算都在国家统计局进行。

换句话说,国家统计局将来在2019年以后,报告的全国的GDP的数字那就应该是各个省的GDP数字一个加总。

凤凰网财经:那这时候是否不会再出现地方GDP注水的行为?

张军:我们不能排除地方单位在报给国家统计局的数字里面,依然会有一些水分,也会出现统计误差,但是既然是统一核算,国家统计局是有办法与地方来反复核实和调整的,确保地方加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的全国数据一致。因为地方政府如果报的数字比较离谱,国家统计局这边是能看出来,通常它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再加上国家统计局对核算GDP还有一些其他间接的办法,比如说要看地方的发电量和消耗量等,看单项的实物量的消耗指标,然后间接的来印证这个GDP的增长是不是符合当地的直觉。所以有很多办法。

要想逐步提高消费在中国经济中贡献份额 需保持经济合理增长

凤凰网财经: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比资本形成总额高26.7个百分点。展望2018年,您认为是不是消费还是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张军:毫无疑问,消费份额占整个国民收入的份额现在也在提高,在增长当中做的贡献也超过了我们的投资,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在政策上需要很激进的把我们的消费增长拉高到更高的水平,因为消费相对来说它跟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个人长期的收入增长预期是有关系的。所以不太可能发生短期的一个剧烈的波动。

比如说今天消费增长了7%,8%,我明天希望它增长10%,这个就不太可能,因为一个人的消费相对来说跟它一生的收入预期都有关系,得看到未来收入在哪里,才能决策今天的消费,所以要想逐步的提高消费在中国经济当中贡献的份额,其实需要保持经济的一个合理的增长,从而使得个人或者家庭能够有一个稳定的收入的预期,因为消费支出是要靠收入增长驱动的。

如果收入没有一个稳定的长期增长的预期的话,消费的提升的这种空间就不大。我估计现在家庭消费加上政府消费占GDP比重可能也就是百分之五十几,不到六十,当然这里有些低估,但是未来只要经济能够稳健的增长,这个比重会逐步的提高。只是不可能跳跃性的、很激进地发生这种份额上面的变化。

2018年中国经济是在复苏 去年中国经济有复苏的苗头

凤凰网财经:2018年中国经济是否会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张军:2018年经济是在复苏的,2017年中国经济是一个复苏的苗头。所以我一直呼吁2018年中国经济目标不要定太低,现在总是定得太低。

凤凰网财经:此前,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去年12月经济数据其实显示的是房地产投资数据出现了下滑,而且就是目前政府对于房地产,房价调控态度很坚决,传导到房地产投资上会对经济进行拖累。另一方面,消费数据不太好。

张军:这些都是政策导致的,因为经济目标压低了,上半年已经两个6.9了,所以你觉得已经超预期了,下半年三四季度就不要增长那么快了。我全年6.5也达得到,所以我觉得还是增长目标。而且房地产的问题,一线城市尽管管牢不放,但2016年下半年到去年的上半年,大部分房地产还是有所回暖,是因为三四线城市是靠棚户区改造的货币化去库存,所以房地产起来了。一线暂时没起来,但是三四线城市其实房地产还是很活跃。

凤凰网财经:近期,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表示,“现在开始出现三四线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您怎么看三四线房价上涨过快?

张军:那就是因为去库存已经到了这样,因为货币化给你钱了,棚户区改造过去都是政府拿钱,给开发商,开发商造房子,既然商品房已经过剩,就不要再开发了,我就给老百姓钱,你们到市场去买房子,政府多拿一点,是靠这个办法,把这个过多的房地产存量给消耗掉。那么库存积到一定程度,房地产就要拿地了,拿到地以后就要融资,所以这个市场就慢慢又活起来了。

凤凰网财经:这样看来今年楼市会怎样?

张军:我觉得让楼市,特别是让三四线的楼市让它活起来也不是什么坏事,一线现在限购,很多房子限价,完全动不了。然后你想想看,你又处在大城市化进程当中,没有房地产支撑怎么可能呢,地方政府也没有钱推进城市化啊。

凤凰网财经:政府可以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张军:消费,钱在哪里?钱最终要靠经济增长创造出来。

高质量发展不等于低速发展 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凤凰网财经: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您对2018年gdp增速有何预期?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军:我想高质量发展不能跟低速发展划等号,我觉得现在可能媒体在宣传上面,会有一些误导。好像中国增长速度放慢了,就能够提高我们的增长质量和效率,我觉得这个没有必然关系。所以我觉得中国经济如果有可以加快增长的条件,比如说现在外部的发达国家几乎是同步复苏中,而且通货膨胀率很低,这就是有利条件,有了这些条件,我们就应该加快增长一些。等到全球通货膨胀抬头了,中国面临通胀压力了,那我们增长率快也快不起来了要,但到那时候我们有调低的空间。所以我觉得增长率本身并不决定增长的质量,关键是我们要把握好,我们得让经济变得有起伏、有弹性,有这个有力的条件可以增长更快,可以复苏更快,我们应该允许它复苏的更快。

增长的质量层面,关键的问题从长远来说,增长的质量其实是需要靠市场得公平竞争来实现。我如果把增长质量的提高理解为是把资源交给更少数的巨大企业去独占的话,那么你想想看这些少数的大企业就会变得更加垄断,就会有惰性,生产率就更低,所以增长的质量也不可能高,所以我觉得增长质量需要靠竞争,激发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改善以及更多的创新活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所以即使我们现在搞科创企业,科创产业,那也是因为竞争,那么降低这个准入门槛,你都可以来做。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把发展新经济的使命就仅仅交给BAT,其他人都不能去做了,会是什么样?如果人为因为BAT比较大,从而可以提高我们的增长质量,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误区,那要有更多的有聪明才智的年轻人可以来创业,可以来办企业,我们的新经济才有今天的局面。所以未来这种格局是不是一定都是BAT的天下,那也不一定,经济学家熊彼特说的创造性毁灭才是常态。

希望2018年中国GDP的增长率能定在6.8%

凤凰网财经:那您对2018年GDP有什么预期呢?

张军:2018年现在我想我们政府很可能还是延续2017年的目标,设定这个目标可能6.5%左右,而且这几年都是这样一个表述。有一年我们都放弃了增长目标,不写了,后来又恢复了。第一,我支持一定要恢复增长目标,第二,2018年GDP增长目标,我是希望能够稍微定的高一点,外部环境在改善,现在通货膨胀率又比较低,我们允许增长的高一点,那么也是为了将来遇到通胀的时候下调增长速度有一个空间。所以我很希望说2018年中国GDP的增长率能够不低于6.5%,或者定在比如说6.8%,超预期一点可能就过7%,也是可能的。

凤凰网财经:那您认为近期IMF上调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6.6%,并把全球预期上调,释放了什么信号?

张军:我想他们在去年已经看到中国经济触底回稳,开始有了加快复苏这样一个苗头,所以IMF给出了这样一个上调的决定。不仅IMF,很多机构也都做了上调,全球的经济大家也上调了。其实从美国到欧洲,到日本,再到新兴的市场经济,好像都进入加快复苏的阶段,所以几乎是一个同步的复苏。因为同步的复苏,我们看到美国经济复苏的同时,美元汇率其实在变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资本在往外流,在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因为其他地方回报率可能更高,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全球经济复苏整体同步的现象,所以机构也把全球的增长率也调高了。

分享到: 更多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返回顶部]

  • 验证码: